行业动态

民国时期南通地方商会、商店发行的代币券

2014-12-08
(七)独家商店发行的金属币 今在启东发现和合镇独家商店刻制的金属辅币一枚。该币圆形,径15毫米,重4克,正面有轮形,质地红铜,上缘自右至左为“和合镇”三字,接下自右至左为“恒茂代理兑换”字样,中心处横书“伍角”面值,右、左两侧分别为“因无另票”、“暂作货券”,下缘分两行横书“积存拾枚”、“兑钞伍元”。背面刻有方形章“佐鑫经理”四字。经查启东有两个和合镇,此币属启东县东部黄海边上的下和合镇(在汇龙镇东南约15公里)恒茂银匠店所出,佐鑫是该店老板,他擅长雕刻,手艺高超,此币是他亲手制作,1940- 1941年间有少量在和合镇内流通。发行目的是乘辅币不足之机,想扩大其店的影响和显露自己的雕刻手艺。此币发行量很少,今仅见一枚。 (八)定向赠发的纪念券、赠券 1、海门潘永泰赠券。该券横式,135 X 85毫米,正面底色淡黄,套印褐色,上部弧部印“潘永泰”店名,店名两边印“海、门”两字,接下有五位数号码,号码两边印“赠、券”两字,正中长形花纹中直书“小洋壹角”黑字,两边有花纹,四周有花纹框,四角印有“壹”字。背面蓝灰色,四角有“1”字,中间图案中有塔、房屋、树木,两边有“1”字,上部两侧有“赠、券”字样,下端横书“此券只能换烟”,框下白边印有代印厂名。潘永泰烟店是海门有名的烟店,开设于1884年,在1940年前后关闭,盛时日销旱烟2000斤,其间三易店主。此赠券是该店赠给老客户的购烟券,以达到增强感情,扩大销售的目的。此券印发时间在1920- 1930年间。 2、大亚贸易公司纪念券。面值5角,票幅115 X63毫米,横式,正、背均紫色。正面上端横书“大亚贸易公司”,正中直书“纪念券”三字,两侧直书“伍角”字样,下端花纹框中有“航行青龙港一周纪念”,四角有“伍角”阴字。背面四角有“50”阴字,上端有5位数号码,中间直书说明:“本公司所辖各轮开航青龙港瞬及一周,兹为酬答顾客起见,特发纪念券一种,于购买敝公司所辖鸿运、华国各轮船票时,凡持有纪念券者作代价法币伍角,惟每客限用一纸,只作购票之用,不能兑换法币”。据海门县志:青龙港开航上海之间的轮船,始于清代光绪十四年(1888)。在1932年-1938年间有多家轮船公司的轮船竞相开航于上海一青龙港之间,大亚贸易轮船公司也在其中,该公司为扩大业务就在此时印发有面值的纪念券,实为专作购船票的定向赠券。当时每张船票约一元伍角,每客限用一纸,相当于七折优惠。 (九)如皋县结网工资条。 由如皋县线网业同业公会印发。有1角、2角两种。 1角券,竖式,票幅59 X 92毫米,正面红棕色,上半部为塔、庄院图案,其下依次横书“工资条”三字及手工加盖的五位数蓝色号码,下半部自右至左依次直书:“凭条照付”、“结网工资一角整”、“如皋县线网业同业公会”,其下加盖如皋县线网业同业公会朱红印章,“中华民国二十九年七月发行”,四角印“壹”字阴文。背面蓝色花纹框内自右至左依次直书发行说明:①发行缘起因市面缺乏各种辅币;②工资条种类计分1角、2角两种;③支付范围以本会各厂号为限;④基金保管及支付处如皋县线网业同业公会;⑤收回限期俟各种辅币市场可资周转时即行收回;⑥本工资条凭硬印为证,发现伪造或变造等情况依法诉究。 2角券,竖式,票幅为63 x104毫米,正面蓝色,背面红色。其余图案、文字与1角券同。 1930年起,经销线网的上海商人张文奎,在如皋城周边请当地农民加工线网,后来与如皋丁所乡(今属海安县)刘广太合作创立了如皋县线网业同业公会,并办起了五个线网分厂。所谓分厂,实际上是招集四乡居民集中在一处,形成一个结网工场。他们从外地购进结网原材料,利用农村廉价劳动力从事手工结网,产品商标为蝴蝶牌,再把结成的网销往外地。当时结网工资都是计件制,交一批货,结算一次工资,因辅币短缺,就以此条支付,结网工持有一定数量的工资条时,向同业工会兑换法币。它实际上是一种商业信用凭证,只能在指定处所兑换,并不在市场流通。 二、南通地方商票产生背景、作用及基本特征 (一)产生背景。 从现有实物来看,南通辖内商票主要出现在抗日战争前期,那时政局不稳,经济危机,通货膨胀,日伪又大量搜掠铜元,运往日本制作枪炮,使本来短缺的辅币更为稀少。辅币不足,使商品交换十分不便,为了解决找零问题,先有部分商店用手写盖章方法开出欠零票证明,后因占时多不方便,就开始印制找零票临时行用。此举得到社会各界的拥护,相继由大集镇到小集镇,各地各业仿效。今虽未见南通市区的商票实物,然据南通县志载,“抗日战争时期,一度铜元紧缺,一些商号找零困难,县城(当时县城是指今南通市区)及金沙、二甲、正场等地有声望的商号,用有色纸或牛皮纸印制了面值5分、l角的代用券,供找零用,可在当地市场流通。”又据如东县掘港镇志、耕茶镇志载,在1941年当地商界鉴于交换不便,印制辅币在本镇流通,以补当时辅币不足。可见一度时期在今南通市辖内,不管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还是国民党顽固势力的统治区,或是日伪占领的沦陷区都有自制商票在行用。 (二)历史作用。 民国时南通辖内商票,主要是分辅币,部分是角辅币。据有关资料,南通地方在1939年时1分钱约等2市两米价,说明面值不大,这些低面值辅币,主要是解决小额交易中找零问题。地方商票的一度流通使用,对促进生产、交换和抵制日伪币等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此应予肯定。当然也有些商家趁机扩大店号影响并在周转中由于货币贬值获得了一些利润。据海安文史资料第l辑记载,1938年每石米价为法币9元6角,1939年为17元,1940年为40元,1941年为138元,可见当时米价年上涨率在一至二倍以上,使发行商票的商家得到了物价差的收益。 (三)基本特征 1、纸质为主、票名、票式各异。 民国时期南通辖内商票,今仅见一枚金属质外,其余均为纸质,当时南通各地印刷设备比较先进,许多较大集镇有元盘铅印机,在启东县就有比较大的大东、大方印刷厂,印制质量较好,启东各镇的兑换券印制质量都接近当时上海的印制水平,而且出货快、成本低,故大都选用纸质券。券名有称兑换券、流通券、代价券、购货券等。票式有横式、竖式,印制方式有铅印、石印、手工木刻,有单色单面印,有多色双面印。票幅大的100毫米,小的小于茶干块,尤其是几家商店发行的多为自行设计,格调简单,重视印记,不太讲究式样。 2、周转期短,发行量小,定点定向使用。 商票中有相当部分印有印制时间和流通期限,最长不超过六个月。例如,海门县商会分币兑换券、启东县治镇及县治周边集镇的兑换券等。还有的只印印制时间未印流通时限,或既无印发时间又无流通时限。票面无流通时限者,并不是无时限地流通,大都是较小集镇或较小商店边发边收,今日发出,明日收进,无辅币时就发,有辅币时就收。有的只有数天周转期。各券面均无批次冠字,最大的虽有6位号码,因那时铅印号码机的通常位数是6位,并不等于印发达6位的数量。除海门县商会分币兑换券因供应全县需要,数量较多一些外,其它均在万枚以下,有的手工木刻的不过千枚。流通范围大都在一区、一镇、一乡或一地几家商店中通用,异地无效。 3、信誉良好。 南通地方商票,基本上是商家自主发行,自行收回。有的虽印有“区公所”等字样,实属挂名。发行主要是解决贸易找零,这对商家和居民都方便。这些商票虽大都无保证金,但属小额周转票券,都有足够的收兑能力,而且由于当地人之间的熟人关系,都能守信收回,未发现只发不收现象,信誉良好。在民国的一段时期中,南通地方商票种类繁多,但今存世者并不多。本文仅据现有资料整理,还远未充分反映全貌,只供今后作深入研究参考。
返回